最新公告:

  没有公告

在线调查  
 没有任何调查
 
 
当前位置:您现在的位置: 易学奇门文化 >> 奇门周易研究 >> 正文
周易尚氏学(3-5)
作者:【清】尚…  来源:【清】尚秉和 撰  访问次数:3306  发布时间:2019-04-18 06:55:06

  ●周易尚氏学卷三 上经
 
  师。贞。大人吉。无咎。师。众也。坤舍于坎。俱居子方。坤坎皆为众。故曰师。犹乾舍于离。俱居午为同人也。贞。卜问也。大人。正义作丈人。子夏传作大人。崔憬李鼎祚从之是也。此与困贞大人吉同。皆谓二。乾九二云。利见大人。利见故吉。陆绩郑王等皆读为丈。谓震为长子。丈者长也。故曰丈人。岂知二得中。临御万民。大人之事。以二为大人。于象方合。丈人则于卦名不类矣。陆谓丈人为圣人。王谓丈人为庄严之称。皆曲说也。且子夏传为韩婴所作。(臧庸据七略。谓婴字子夏。今按艺文志有韩氏二篇。注曰名婴。其篇数与隋唐志子夏传卷数同。疑即子夏传。)与田何同时。皆秦遗老。其所据当无误也。
  象曰。师众也。贞正也。能以众正。可以王矣。刚中而应。行险而顺。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。吉又何咎矣。震为帝为王。故曰可以王。二应五。坎险坤顺。震为行。故曰行险而顺。易林以坤为害。坎为毒。震为从。乾宝云。毒荼苦也。按列子宋阳里华子病忘。阖室毒之。注毒苦也。师旅之兴。不无所苦。然非师旅不能安天下。故民从之而吉也。吴语云。吾先君阖庐,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。义与此同也。马融训毒为治。与行险而顺。义不相应。行险即毒。顺即民从也。他若王弼之训毒为役。崔憬训为亭毒。俞樾训为督。皆不协。是皆因坎毒之象。人不尽知。故众说纷纭也。岂知噬嗑六三云。遇毒。以坎为毒。象甚明也。
  象曰。地中有水。师。君子以容民畜众。地中所容畜。莫多于水。故君子法之。
  初六。师出以律。否臧凶。坎为律。律法也。臧善也。否臧。即失律也。失律故凶。
  象曰。师出以律。失律凶也。坎为失。故曰失律。
  九二。在师中吉。无咎。王三锡命。居下卦之中。故曰在师中吉。失位宜有咎。在师中。故无咎。震为王为言。故曰命。震数三。锡予也。王三锡命者。言王以官爵或车服器物。锡予有功。而告命之也。曲礼一命受爵。二命受服。三命受车马。言二为卦主。抚驭万邦。而日有所锡予也。旧解谓六五为君。锡命于二。于卦义全背。祇荀爽谓王指二为得解。
  象曰。在师中吉。承天宠也。王三锡命。怀万邦也。五天位。言二必升五。为群阴所承也。故曰承天宠。坤为万邦。言二临万邦。而有所锡予者。正所以怀念万邦。坎为怀也。故夫旧解谓六五锡二者。不惟于经背。于象传亦背矣。
  六三。师或舆尸。凶。坎为尸。震为舆。管辂以坎为棺椁。故曰舆尸。夫陈师而出。。舆尸以还。其无功甚矣。故曰凶。盖坤为死。三失位无应。以阴遇阴。得敌。故凶如是。
  象曰。师或舆尸。大无功也。大无功。即太无功。
  六四。师左次。无咎。次舍也。震为左。故曰左次。古人尚右。左次则退也。四前临重阴。阴遇阴得敌。其行难矣。知难而退。故无咎也。
  象曰。左次无咎。未失常也。未失常者。言四当位。量力自处。故不改其常。
  六五。田有禽。利执言。无咎。长子帅师。弟子舆尸。贞凶。田猎。禽获也。释文云。徐本作擒。王陶庐云。说文无擒字。其见于经传者。皆作禽。展获字禽。不从手。是其证。下应二阳故有禽获。二震为言。利执言者。言师出有名。如汤武历数桀纣之罪。汉高讨杀怀王者是也。故无咎。五应二。二震主爻。震长子。居师中为主。故曰长子帅师。二亦坎主爻。坎为震弟为尸。故曰弟子舆尸。舆尸故贞凶。贞卜问也。言五宜与震。不宜与坎。与坎。则使不当矣。
  象曰。长子帅师。以中行也。弟子舆尸。使不当也。二居中为震主。故为群阴之帅。二坎陷于阴中。不可使。使则有舆尸之祸也。宋衷虞翻谓弟子指六三。非是。皆因三爻有舆尸字而误。
  上六。大君有命。开国承家。小人勿用。大君指二震。震为君为言。故曰大君有命。坤为国。二升五居坤中。故曰开国。坎为室为家。二升五仍坎体。群阴承之。故曰承家。小人指上六。二升五虽开国承家。上六独居五后。乘阳势逆。不顺承五。比之后夫凶。即此爻也。故戒曰勿用。宋衷虞翻解开国承家是矣。然二升五于上六何涉。即以勿用为戒。必有故也。不申其故。只以坤为小人。笼统说之。胡可乎。惠栋知其不安。仍不能得其故。竟谓小人指初三。益淆乱矣。
  象曰。大君有命。以正功也。小人勿用。必乱邦也。二升五位正。故曰正功。坤为邦为乱。上六反君道。故曰必乱邦。  
  比。吉。原筮。元永贞。无咎。不宁方来。后夫凶。比亲也。辅也。坎坤同舍于子。故曰比。唐以前。先天象失传。故卦名不得解。清毛大可黄宗义等知之而之认。后学不察。相率以言先天为戒。而自命为汉易。岂知康成注月令。于季夏云。未属巽辰。又在巽位。巽若不在西南。未能在巽位乎。是先天方位。郑且明言之。九家注同人云。乾舍于离。与日同居。荀爽注同人云。乾舍于离。相与同居。注阴阳之义配日月云。乾舍于离。配日而居。坤舍于坎。配月而居。已一再言之乎。比之义即以坎坤同居也。原者田也。左传僖二十八年。原田每每。注高平曰原。周礼太卜原兆注。原原田也。按古皆井田。每每者。井与井相间之形。坤为拆。象原田。故曰原筮。坎为筮。坤为原。原筮。犹言野筮也。曲礼云。外事以刚日。郑注。外事郊外之事。仪礼士丧礼。筮于兆域。兆域在郊外。即原筮也。而乾宝因周礼三卜。一曰原兆。即训原为卜。可谓大谬。按周礼。太卜掌三兆之法。一曰玉兆。二曰瓦兆。三日原兆。注。言龟兆似玉瓦原之璺鏬。然则原者原田。田必有璺鏬。象龟兆之形。故曰原兆。岂以原为卜乎。故原指坤。于训卜固非。孔颖达谓原为原究。朱子谓原为再。王夫之谓原为本。俞樾谓原为始。为本。益浮泛不切。故夫说易而不求象。未有能当者也。元谓九五。永贞者永定也。坤为乱。故曰不宁。方。诗小雅方舟为梁。汉书韩信传云。今井陉之道。车不得方轨。注皆训方为并。方来。谓下四阴并来归五也。旧解不求卦象。训方为将。为四方。皆失之。艮为夫。上六独居艮后。故曰后夫。下四阴皆承阳。独上六乘阳不顺。故凶。此卦因原象筮象夫象失传。故自汉迄今。无得解者。
  彖曰。比。吉也。比。辅也。下顺从也。原筮元永贞无咎。以刚中也。不宁方来。上下应也。后夫凶。其道穷也。上谓五。下谓四阴。上六居卦之极。故曰道穷。
  象曰。地上有水。比。先王以建万国。亲诸侯。先王谓五。坤为万国。国必建侯。坤多故曰诸侯。五南面称尊。抚临天下。故王者取以为法。亲即比也。
  初六。有孚比之。无咎。有孚盈缶。终来有它。吉。坎为孚。五为卦主。故亦孚于初而比之。初失位。本有咎。比五故无咎。坤为缶。初居缶之最下。去五虽远。然坎雨下注。始于四。以次及初。至初而缶盈矣。故曰有孚盈缶。阳性上升。五升上剥。剥穷上反下。则初阳复矣。故曰来。以其有待。故曰终来。有它谓有应于他方也。大过九四曰有它吝。谓应初也。中孚初九曰有它不燕。谓应四也。此两卦皆有应。而皆不吉者。以得敌为害也。故不安。故吝。此曰有它吉者。以阳来反初。当位有应。故吉。荀爽以非应释有它,清易家多从之。岂知大过中孚皆有应。而亦曰有它。则夫有它之不指非应甚明。虞翻谓初动成屯得正故吉。岂知此谓之变。不谓之来。更不得谓之终来。曰终来。固确有所指。且果如虞说。初动之正。乃初爻自变。益不得谓之有它。理甚明矣。虞亦知其说之有鏬。复申曰在内称来。夫爻在外曰往。在内曰来。如需讼之往来得中。否泰之大小往来。皆是。兹曰终来。若仅在内称来。复何有始终之可言乎。失经旨矣。它古蛇字。易林以坤为它。损之比云。大它当路。使季畏惧。以比下坤为它。不读为谁他之他。系辞云。龙它之蛰。以存身也。龙为乾。它为坤。言蛰于戍亥也。林所本也。而巽亦为蛇。故大过九四。中孚初九。亦曰有它。后儒颇有用焦说者又一义也。
  象曰。比之初六。有它吉也。
  六二。比之自内。贞吉。二应五。故曰自内。言自内比五也。二当位中正。故曰贞吉。
  象曰。比之自内。不自失也。言自内比五。不敢安逸也。失通佚。诸家作得失诂。非。
  六三。比之匪人。虞氏逸象乾为人。六三不当位无应。承乘皆阴。行失类。故曰比之匪人。言不得阳也。
  象曰。比之匪人。不亦伤乎。三独失实。故可伤。
  六四。外比之贞吉。四承五。外比即从上。贞吉者。卜问则吉也。
  象曰。外比于贤。以从上也。阳为贤指五。
  九五。显比。王用三驱。失前禽。邑人不诫。吉。九五伏离。当阳得位。向明而治。故曰显比。王谓五。三驱猎礼也。汉书五行志。田狩有三驱之制。注。三驱之礼。一为乾豆。二为宾客。三为君庖。又晋书五行志。登车有三驱之制。又刘聪传。校猎上林。将军负戟前导。行三驱之礼。艮数三。故曰三驱。前禽谓下四阴。上为后。故知前为下。失逸古通。逸前禽者。喻人皆来比。无所诛杀。任其逸也。坤为邑。不诫谓王师宽大。所至之邑。百姓仍安居乐业。人人亲附。不惊诫也。说文诫敕也。广韵言警也。左传桓十一年。郧人军其郊。必不诫。言无备虞也。
  象曰。显比之吉。位正中也。舍逆取顺。失前禽也。邑人不诫。上使中也。九五中正。故显。逆迎也。下四阴皆逆我者也。逆而来归。理应舍之。故曰逸前禽。如纣师之倒戈归周是也。王注禽顺行背我而走者。则射而取之。按顺行与我同向。同向即背我。上六是也。故取之。此四字只王注得解。虞翻谓舍逆指上六。前禽指初。岂知后夫如得舍。尚何云凶。初有孚盈缶。即孚于五。又安得独不及初。而后儒皆从之。异已。上使中者。言五所遣师徒。合乎中道。故无过举。得不诫也。唐郭京举正。称得辅嗣真本。以舍逆取顺。在失前禽下。朱芹引李清植曰。考象传。屡以禽与东部字韵。屯三爻禽与穷韵。恒四爻禽与容韵。此又与中韵。郭京所改。显失易韵。今按诗小雅呦呦鹿鸣。食野之芩。韵与此同。焦氏易林用韵如此者尤多。而履之夬以禽与功韵。与象传尤符。盖古音原如此。今晋人读禽为轻。正与古音合。郭京所称辅嗣本。无论真伪。不可从也。
  上六。比之无首。凶。坎为首。首谓五也。而五为坎主。上六乘阳。首为所蔽。故曰无首。大过上六曰灭顶凶。既济上六曰。濡其首。与此义同也。而复于此爻。更曰反君道。无首即反君道。反君故凶。荀虞皆不知首指五。故说皆不切。清惠士奇更实指曰首指上。谓木一在下为本。一在上为末。末即首。意谓上六为末爻。故为首也。说尤穿凿。
  象曰。比之无首。无所终也。道穷故无所终。  
  小畜。亨。密云不雨。自我西郊。卦上下皆阳。一阴止于内。故曰小畜。畜止也。太玄拟之曰敛。云阳气大满于外。微阴小敛于内。是其义也。旁通豫坤为云。上下皆坤爻。故曰密云。兑为雨。乃兑雨前遇巽风。为风吹散。云过日出。故不雨也。兑为西。伏坤为我。乾为郊。故曰自我西郊。言密云起自西郊。过而不留也。旧解多从虞翻。以半坎为云。既曰半坎。于密义似不合也。人知坎为云。不知坤亦为云。易林困之泰云。阴云四方。日在中央。以泰上坤为云也。人知坎为雨。不知兑亦为雨。上系云。润之以风雨。风谓巽。雨谓兑也。睽上九往遇雨。亦以兑为雨。
  彖曰。小畜。柔得位。而上下应之。曰小畜。健而巽。刚中而志行。乃亨。密云不雨。尚往也。自我西郊。施未行也。云下降方为雨。尚往者。言云气为风所吹。散而往上。故不能雨。又离火上炎。将密云冲散。不能下落为雨。故膏泽未施也。上往纯对下施言。
  象曰。风行天上。小畜。君子以懿文德。懿美也。乾为德。离明。故曰文德。离明照天下。巽风散布四方。故曰懿文德。
  初九。复自道。何其咎。吉。复来也。初为阳本位。阳来初。故曰复。来初当位。故曰复自道。乾为道也。初前临重阳。行难。宜有咎。然当位有应。遁世无闷。故无咎也。
  象曰。复自道。其义吉也。义者宜也。言行谊如此。宜其吉也。
  九二。牵复吉。复来也。伏艮手。故曰牵复。玉篇云。牵速也。礼学记君子之教喻也。道而不牵。姤九三象云。其行次且。行未牵也。皆训奉为速。牵复者。速来也。言来居二得中也。若作阳复解。则九二失位。何复之有。又按九二失位无应。承乘皆阳。本不吉。兹曰吉者。徒以得中也。
  象曰。牵复在中。亦不自失也。二虽不当位而在中。故吉。清儒多从虞翻。以五牵二。令二变阴应五为说。若然。则各卦非先变既济。不能说也。惑乱后学。莫此为甚。失佚古通。速复故曰不自佚。言不自安逸也。
  九三。舆说輹。夫妻反目。輹正义作辐。而马融以为车下缚。郑玄训为伏兔。则皆作輹。兹从马郑。伏坤为舆。伏震为輹。輹者舆所恃以行。乃舆在内而輹在外。则舆脱輹矣。乾为夫。坤为妻。巽得坤之初爻。故亦为妻。巽为白眼。卦二至上。正反巽。白眼与白眼相反。是反目也。三上无应。下乘重阳。故有是象。震輹象失传。左传僖十五年。筮遇归妹之睽。曰车脱其輹。夫归妹之睽。即震变离。震变离则震象毁。故曰车脱其輹。輹伏兔。上承车箱。下轭车轴。子夏传释名。皆以輹为车屐。因在箱下。有若履然。故左传以震为輹。屐。震象也。虞氏改作腹。非也。
  象曰。夫妻反目。不能正室也。坎为室。坎伏不见。故曰不能正室。言夫无如妻何也。
  六四。有孚。血去惕出。无咎。四卦主。五阳孚之。故曰有孚。释文血马云当作恤。忧也。是马以血为恤之省文。而荀爽王弼等。直读为血。非也。坎为恤为惕。乃坎伏不见。故曰恤去惕出。言不忧惧也。四当位有应。上承重阳。故无咎。
  象日。有孚惕出。上合志也。上谓五上。五上皆阳。四承之。阴遇阳得类。故曰合志。此与升初六之上合志义同也。巽为志。易林姤之小过。心志不亲。小过中爻正反巽。故心志不亲。又蒙之升。成子得志。亦以升下巽为志。盖心志在内。而巽为伏。故巽为志。
  九五。有孚挛如。富以其邻。孚谓孚于四。四卦主。阳喜阴。故下三阳亦孚于四。挛引也。牵也。言阳皆孚四。有若牵引连接也。九家谓五孚下三爻。虞翻强命二变谓五孚二。并非。阳于阳不孚也。五天子位。巽为利。五乘之。故富。伏震为邻。富以其邻。言五之所以富。以邻于四也。九家谓五以四阴作财。与下三阳共之。故曰不独富。深得经旨。
  象曰。有孚挛如。不独富也。不独义见前。
  上九。既雨既处。尚德载。妇贞厉。月几望。君子征凶。云上往。至上九而极。兑为雨。兑覆向下。是雨已下施也。故曰既雨。既已也。诗召南江有汜。其后也处。毛传。处止也。既处者。言雨已止也。德者雨泽也。尚德载。言雨泽下降。乾旋坤受。地得载其德泽也。巽为妇。柔之为道不利远。高处在上。非妇德所宜。故妇贞得此爻者。厉也。兑为月。互离为日。月西日东。相望。几。孟荀作既。孟云。即望十六日也。纳甲法。十五日夜乾象。月盈甲。十六日平明巽象。月退辛。上九处巽之终。正既望也。既望则阳将消。又三无应。故征凶。自兑月象失传。小畜归妹中孚之月几望。旧解皆以坎为月。岂知易之言月。十九皆谓兑。说卦象。与经所用象。不尽同也。易林复之临云。月出平地。以临上坤为地。下兑为月也。又家人之小畜云。杲杲白日。为月所食。以小畜互离为日。兑为月。兑月侵入离体之半。故曰为月所食。兑月象。后惟邵子知之。而清易家皆不信。岂知邵子所用。与易林合。与易合哉。
  象曰。既雨既处。德积载也。君子征凶。有所疑也。吴先生曰。古得德同字。德积载。即雨泽得为大地所载也。巽为疑。下无应。阳遇阳。故疑。  
  履虎尾。不咥人。亨。尔雅释言。履者礼也。故太玄即拟为礼。礼莫大于辩上下。定尊卑。卦上天下泽。尊卑判然。人之行履。莫大于是。故曰履。乾为虎。四虎尾。兑在乾后。故曰履虎尾。履蹑也。言三蹑乾后也。乾为人。兑口为咥。人在外故不受咥。彖传曰。柔履刚。言三步乾刚之后也。荀爽谓三履二。祇以下卦为说。岂知卦名。皆合上下卦取义。无取一卦者。且三履二。是柔乘刚。与卦义正相背。非也。
  彖曰。履。柔履刚也。说而应乎乾。是以履虎尾。不咥人。亨。刚中正。履帝位而不疚。光明也。说而应乎乾。谓三应上也。五下履巽。男为病宜有疚。疚即病也。然而不疚者。以五履帝位而中正也。互离为日故光明。人知坎为病。不知巽亦为病。故说疚象无有合者。岂知巽为陨落。当然亦为病。易林。巽之鼎云。病伤不治。以鼎下巽为病。兑之蛊云。疮痍多病。以蛊上艮为疮痍。下巽为病也。由易林推之易。遁九三云。有疾厉。丰六二云。往得疑疾。易原以巽为疾病。故易林本之也。(集解。荀注多利贞二字。兑秋乾冬正合。然他本皆无。)
  象曰。上天下泽。履。君子以辨上下。定民志。谦坤为民为志。艮止为定。民志之所以不定者。以不知上下也。上天下泽。尊卑显然。故君子法之。以定民志。周公制礼。是其事也。
  初九。素履。往无咎。四无应。二阳。阳遇阳得敌。宜有咎。然而无咎者。以能素位而行也。故曰素履。言屏去浮华。安常蹈素。循分自守也。能如此。故往无咎。
  象曰。素履之往。独行愿也。得敌无应。故曰独行。甘于独行。故无咎也。先儒于同性相违之义知者鲜。故独行之故。无有详者。
  九二。履道坦坦。幽人贞吉。伏艮为道路。比阴得中。故坦坦。坦坦者宽平也。兑为昧无应。故曰幽人。居中故贞吉。
  象曰。幽人贞吉。中不自乱也。象多释贞为正。此以不乱释贞。明贞有正定二义也。
  六三。眇能视。跛能履。履虎尾。咥人凶。武人为于大君。说文。眇。一目小也。兑为小。离目。故曰眇能视。震为履。二三半震。故曰跛能履。眇而视。跛而履。皆力不足而不止之象。故象曰不足以有明不足以与行也。三正在乾虎后故曰履虎尾。彖言不咥。此言咥者。盖以上下卦言。乾虎在外。兑在后。故不咥。而以爻言。四虎尾。上虎首。三应在上。上必来三。虎首回噬。故三独受咥而凶也。伏震为武人。乾为大君。三承乾。故曰武人为于大君。言武人忠于大君。阴顺阳。代终事。与讼三之从王事同。象释曰志刚。刚即谓大君。志刚即释为义也。虞翻谓三失位。变得正成乾。直以武人变为大君。失之。近师俞荫甫谓此与坤讼六三之或从王事同义。略露曙光。特又以三升乾上释为字仍误也。震武之象。国语重耳筮遇贞屯悔豫。皆有震。曰车有震武。武足迹也。震健。故震为武。易林本之。遇震即言武。于是履及巽之武人。象始大明。
  象曰。眇能视。不足以有明也。跛能履。不足以与行也至(左口)人之凶。位不当也。武人为于大君。志刚也。三承重阳。故曰志刚。言志在顺阳而行。即坤六三讼六三之所谓从王事也。巽为志。
  九四。履虎尾。愬愬终吉。子夏传。愬愬恐惧也。四当乾末。正为虎尾。乾为惕。故为惧。然下孚于三。三阴。阳得阴志行。故终吉。小畜九五云。有孚。谓孚于四阴。此与同义。又大有上九吉。随九四有孚。皆以下乘阴而吉。昔贤不究阴阳相孚之理。但云惧则吉者。非也。
  象日。愬愬终吉。志行也。阳孚阴故曰志行。巽为志。
  九五。夬履。贞厉。夬决也。绝也。言五承乘皆阳。上下应予绝也。贞卜问。厉危也。五居互巽之上。龚陨落。故危。否九五云。其亡其亡。兑九五云。孚于剥。有厉。亦皆以居巽上。故危也。
  象曰。夬履贞厉。位正当也。五正当巽上。故贞厉。
  上九。视履考祥。其旋元吉。视履谓三。祥。吉凶之朕兆。上处履之终。故可回视已往之行事。而察其善恶之征祥。三上相上下。上来三。则皆当位。故曰其旋元吉。旋复也。来也。元吉。大吉也。祥荀作详。祥详古通。
  象曰。元吉在上。大有庆也。五阳独上有应。故大有庆。
 
  
  ●周易尚氏学卷四 上经 (校对版)
 
  泰。小往大来。吉。亨。阳性上升。阴性下降。乃阴在上。阳在下。故其气相接相交而为泰。泰通也。阳大阴小。爻在外曰往。在内曰来。故曰小往大来。泰寅月卦。阳长故亨。
  彖曰。泰。小往大来吉亨。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。内阳而外阴。内健而外顺。内君子而外小人。君子道长。小人道消也。阳上升。阴下降。故气交。坤为万物。为心志。交则万物气通。心志和合,故曰同。坤志象失传。易林屯之益云。心劳且忧。益互坤。以坤为心。又需之否云。毛羽憔悴。志如死灰。以否下坤为志为死。(详焦氏易诂易象补遗)内阳外阴。内健外顺。内君子外小人。将老氏宗旨。括尽无余。乾为君子。坤为小人。泰本候卦。阳长故阴消。按上经始乾坤。终水火。而以否泰为枢纽。明否泰剥复。皆天地自然之法象。循环之原理。君子所宜居而安也。静之象也。下经始咸恒。终既未济。而以损益。为枢纽。明吉凶失得。进退变化。全在人为。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。动之象也。而否泰损益。皆序于第十卦后者。数至十则盈。盈则变也。
  象曰。天地交。泰。后以财成天地之道。辅相天地之宜。以左右民。财裁同。释文荀作裁。释言疏。财裁音义并同。汉时臣工上疏。裁察每作财察。是其证。财成即裁成也。互震为左。互兑为右。坤为民。以左右民者。孔疏左右助也。以助养其民也。虞翻谓坤富称财非。
  初九。拔茅茹。以其汇。征吉。初应在四。四坤为茅茹。此象失传。易林剥之坤云。荻芝俱死。以坤为荻芝。又同人之屯云。蓬蒿代柱。大屋颠倒。屯互艮为屋为柱。互坤为蓬蒿。故坤亦为茅茹。茹菜属也。诗郑风茹藘在阪。前汉食货志。菜茹有畦。茅。说文菅也。茹与茅为二物。以其汇者。言茅与茹同拔。连类以及也。四有应。故征吉。
  象曰。拔茅征吉。志在外也。初应在四。故曰志在外。外坤为心志。
  九二。苞荒。用冯河。不遐遗。朋亡。得尚于中行。释文云。荒本亦作巟。说文引同。许云水广。虞云大川也。晁氏云。汉易皆作巟彖辞巟河是一事。象数无田秽之荒。作荒始于王弼。按晁说是也。巟河为对文。王弼盖以坤为乱。改作荒。岂知坤为水。巟与河皆坤象也。苞今本作包。唐石经增改作苞。释文亦作苞。二应在五。五坤为大川。为河。言二必上升。有苞括大川。冯涉长河之势。断不以其辽远而不及也。阴以阳为朋。亡往也去也。朋往者。言二必往五。得尚居中正之位也。旧诂因坤水象及朋义失传。故无有得解者。(礼记少仪有亡而无疾。晋语请从此亡。注皆训为去。)
  象曰。苞荒。得尚于中行。以光大也。五位尊。故曰光大。
  九三。无平不陂。无往不复。艰贞无咎。勿恤其孚。于食有福。陂倾也。复返也。阳息至三天地分。故曰平。然三居卦终。乾三云。终日乾乾。反复道也。言阳至三而盈。将反初成巽也。故曰无平不陂。无往不复。(巽陨落故倾)平陂往复。虽相循环。然三本当位。能艰贞自守。必无咎也。坤为忧恤。(临六三云。既忧之无咎。以坤为忧。易林大壮之损云。使母忧叹。以损互坤为忧也。详焦氏易诂。)三临之孚于群阴。故无恤。兑口为食。坤多故曰于食有福。乾为福也。
  象曰。无往不复。天地际也。广韵际边也。畔也。三应在上。三上居天地之极。极则返始。释平必陂。往必复之故也。宋衷曰。三位在乾极。应在坤极。以极诂际字。最为明晰。乃惠栋李道平等解释宋注。竟从小尔雅谓际者接也。天地际。即天地交接也。岂知乾极坤极,正释际义。际若为交接。与无往不复之义何与哉。失宋义矣。其它更无有能得解者。易理之失传。更甚于易象矣。
  六四。翩翩。不富。以其邻不戒以孚。震为飞。故曰翩翩。坤虚。故曰不富。以与也。震为邻。以其邻不戒以孚者。言四及五上。皆有应予。下孚于阳也。阴得阳应必吉。故曰不戒以孚。戒告诫也。震飞之象。易林屡用之。同人之坎云。出于幽谷。飞上乔木。以坎互震为飞也。证之易明夷初九云。明夷于飞。易即以震为飞。旧解以离为飞。若泰无离象也。
  象曰。翩翩不富。皆失实也。不戒以孚。中心愿也。坤为心志。(按益九五云有孚惠心。以互坤为心也。否初象云志在君也。以坤为志也。易林以坤为心志。证尤多。旧解皆以坎为心志。自得此象。凡易言心志者。始皆得解。)中心愿者。言阴喜应阳也。阳为实。失实。言无阳。
  六五。帝乙归妹。以祉元吉。震为帝。坤贞乙。故曰帝乙。兑为妹。震为归。妇人谓嫁曰归。归妹谓嫁妹也。正中爻震兑象也。祉福也。以祉元吉者。言二升五。五来二。(来二即归)各当其位。永为俪耦。故元吉也。象释曰中以行愿。即谓五愿归居二也。帝乙或谓为成汤。或谓为纣父。
  象曰。以祉元吉。中以行愿也。五位尊。故曰元吉。中以行愿。即谓五愿归二也。
  上六。城复于隍。勿用师。自邑告命。贞吝。复覆通。诗陶复陶穴。说文引作覆。是其证。艮为城。兑为隍。城池也。三至上艮覆。正当兑泽。故曰城覆于隍。九家云。城覆于隍。国政崩也。崩即谓艮覆。京房于复卦。朋来无咎。朋作崩。与此义同也。又易林归妹之泰云。倾夺我城。使家不宁。城倾。即谓泰三至上艮覆。释此爻也。坤为师。震为言。为告命。坤阴下降主退。故曰勿用。吴先生曰。邑挹之省文。挹损也。言自挹损其告命。如复世之下诏罪己也。贞吝。言卜问不吉。泰极将返否故也。
  象曰。城复于隍。其命乱也。坤为乱。其命乱者。言泰极返否。为天地自然之命运。无可避免。此命字与告命异。诸家混同之。非。  
  否之匪人。不利君子贞。大往小来。阳上升。阴下降。乃阳即在上。阴即在下。愈去愈远。故天地不交而为否。否闭也。泰上六象传云其命乱也。言泰极反否。乃天地自然之命运。必至之理。非人力所能为。此曰否之匪人。仍其义也。阳往外而诎。阴来内而信。故不利君子贞。贞卜问。其以正为说者。无论若何斡旋。皆不能通。
  彖曰。否之匪人。不利君子贞,大往小来。则是天地不交。而万物不通也。上下不交。而天下无邦也。内阴而外阳。内柔而外刚。内小人而外君子。小人道长。君子道消也。天气本上腾而在外。地气本下降而在内。愈去愈远。故气不交。气不交故万物不通而死矣。坤为万物为邦国。乾上坤下。君民不亲。上下闭塞。而邦必乱。故曰无邦。否七月卦。阴长阳消。故曰小人道长。君子道消。
  象曰。天地不交。否。君子以俭德辟难。不可荣以禄。乾为德。俭约也。坤闭故曰俭德。言敛抑自守也。互巽为伏。故曰辟难。坤为患为难。言遁世不出。以避世难。乾为禄。艮为荣。巽伏故不可荣以禄位。言当否之时。遁人山林。高隐不出也。
  初六。拔茅茹以其汇。征吉。亨。阴皆有应。故辞与泰同。泰茅茹象。指应爻。此则用本象也。
  象曰。拔茅征吉。志在君也。坤为志。乾为君。志在君。言上应四也。
  六二。苞承。小人吉。大人否亨。苞今本作包。依唐石经及释文。下同。包苞古通用。禹贡。草木渐包。注包丛生。释文。字亦作苞。是包苞古不分。尔雅释言云苞稹也。疏。孙炎曰。物丛生曰苞。诗唐风。集于苞栩。亦以苞为丛。是苞有多意。众义。坤为众。苞承者。言下三爻皆承阳有应也。小人谓二。二得中有应。故小人吉。凡阴得阳应必吉。阳得阴应不皆吉。而否卦阳气上腾。不能下降。故大人否亨。大人谓五。否不。言五虽得二应而不亨也。朱升释承为脀。卦既无此象。荀爽谓二为四所包。朱震谓二为五所包。夫四五若能下施包二。则大人不否亨矣。非也。
  象曰。大人否亨。不乱群也。坤众放曰群。坤为乱。乱杂也。不乱群。言五不能下施应二。俾天地相杂也。故否亨。虞翻谓坤三阴。乱弒君。大人不从。故不乱群。岂知不乱群。即仍天地不交之义。言五不能交二也。群义即释苞义也。
  六三。苞羞。此苞字与上同义。仍坤众坤群象也。羞。说文进献也。左传隐三年。润溪沼沚之毛。可荐于鬼神。可羞于王公。杜注羞进也。国语楚语下。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。以羞子文。注亦作进。苞羞者众进也。否本阴长之卦。故群进而消阳也。
  象曰。苞羞。位不当也。六三不当位。进至于四。或与上相上下。则当位矣。言所以进者。以不当位也。释苞羞之故也。自荀爽释为羞耻。朱升释为膳羞。位不当之义。皆莫知所指矣。
  九四。有命。无咎。畴离祉。命。说文使也。广韵召也。有命言有所使命也。巽为命。周语襄王锡晋文公命。盖四履群阴之上。万民(坤为民)顺承。故有所锡命。四不当位。宜有咎。得群阴使命。故无咎。颐上九云。利涉大川。与此义同也。畴俦同。荀子劝学篇云。草木畴生。注畴同俦。前汉韩信传。其畴十三人。义亦同俦。俦众也。下坤为众。离附着。祉福。畴离祉者。言众阴同附阳。得主而受福也。孔疏训畴为匹。匹谓初。言初得阳应而受福。然象释曰志行。荀爽谓志行于群阴。固统三阴言。不专指初也。
  象曰。有命无咎。志行也。四履重阴。得行其志。故曰志行。
  九五。体否。大人吉。其亡其亡。系于苞桑。说文人依木则休。休者憩息也。休否者。言当否之时。而休息以俟也。盖初四三上相上下。则既济成。五当位居中。宜静俟也。旧解释为休美。与其亡义背。似非也。九五为大人。故曰大人吉。九五巽体。巽为桑。坤为多。故曰苞桑。陆绩京氏易传注云。苞桑则丛桑也。巽为绳。为系。故曰系于苞桑。乃巽为陨落。五虽居中得正。而风陨在下。故有其亡之惧。盖系在大木。方能巩固。桑而丛生。其柔可知。系于柔木。其危可知。其亡其亡。系于苞桑者。言时时虑亡。如系于苞桑之不足恃也。王陶庐云。唐石经初刻作包。后增改作苞。按禹贡草木渐包。传释为丛生。仍与苞同。自风陨象失传。后儒不知危亡之故。在五履巽。于是旧解皆以坚固为说。遂与易象不协矣。
  象曰。大人之吉。位正当也。五位尊而中正。故曰位当。
  上九。倾否。先否后喜。侯果曰。倾覆也。上应在三。三巽为陨落。故曰倾否。言倾否而出之尽也。然当未覆之先。则仍否也。故曰先否。上反下则成震。震为乐为后。故曰后喜。
  象曰。否终则倾。何可长也。否终则倾。言否终则泰复。不能长否。按否泰云。大小往来。无平不陂。无往不复。终则曰城复于隍。其命乱也。否则曰否之匪人。皆言天地否泰之运。循环往来。自然如此。不假人为。为上经天地水火之枢纽。明天道本如斯。不可易也。至下经第十卦之损益。则曰损益盈虚。与时偕行。曰损刚益柔。曰损下益上。损上益下。曰见善则迁。有过则改。所言皆履世之大经。修治之极轨。无丝毫委心任运之意。以为咸恒既未济之枢纽。明人事宜如斯也。尽人事。听天命。斯学易之功也。
 
  
  ●周易尚氏学卷五 上经 (校对版)
 
  同人于野。亨。利涉大川。利君子贞。
  荀爽曰。乾舍于离。相与同居。九家曰。乾舍于离。同而为日。天日同明。故曰同人。是乾之居南。汉儒已言之矣。又荀爽注阴阳之义配日月云。乾舍于离。配日而居。坤舍于坎。配月而居。不惟乾南。且言坤北。而惠征君以为此汉儒言先天之铁证也。而欲减其迹。曰荀氏用鬼易。以乾归合离。坤归合坎释之。按乾归为大有。坤归为比。而荀氏所言者。则同人师。乃离归坎归也。于游归恒例。尚不能知。而欲减其证。其谁信之。故夫同人卦义。舍九家荀爽说。无有当者。伏坤为野。正义云。野以喻宽广。言和同于人。宜无远弗届也。易林九家荀爽皆以乾为河为海。是乾亦为大川。利涉谓五。中正有应。故传释为乾行。乾为君子。故利君子贞。贞卜问也。
  彖曰。同人。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。曰同人。同人曰。同人于野亨。利涉大川。乾行也。文明以健。中正而应。君子正也。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。坤为天下。五应二故能通天下之志。详解在焦氏易诂中。
  象曰。天与火。同人。君子以类族辨物。易以阴阳相遇为类。(王引之繁称博引。释类为比。岂知皆非易之所谓类。)族。正义云。聚也。聚居一处。故曰同人。然所以能聚者。以其类也。设失类而为纯阳或纯阴。则不能聚矣。类族方能合异为同。乾阳物。坤阴物。同一物也。而分阴阳。辨别也。明也。同人五阳一阴。阴虽少。然五阳之所类也。即五阳之所同也。同则不分。然阴物阳物。判然不同。辨而明之。方知同之中有异。易之道。同性相违。异物相感。自类字失诂。义遂不明。
  初九。同人于门。无咎。初于二阴独近。故曰同人于门。象曰。出门同人。亦谓二近初。初出门即遇也。虞翻以乾为门。命四变阴以应初。若卦为家人者。而惠栋姚配中皆宗之。朱汉上强命初变。以艮为门。若卦为遁者。而毛奇龄焦循宗之。是皆曲说害理。二坤爻。坤亦为门户也。
  象曰。出门同人。又谁咎也。谁咎谓无咎。
  六二。同人于宗。吝。乾为主为宗。二五正应。故同人于宗。但卦五阳皆同于二。今二独亲五。则三四忌之。致吝之道也。下系云远近相取。而悔吝生。远谓应。近谓比。远取应则不能近取比。如无妄六二往应五而利。则不系初。近取比。则不能远取应。如中孚六四绝类上则不应初。而马匹亡。是也。是故远近万不能兼取。同人六二远应五。则有近不承阳之嫌。近承阳则失远应。故吝也。彼夫咸六二遁六二皆有应。象皆与此同。乃咸六二曰居吉。遁六二曰执之。皆戒其动。俾远近皆不取。不取则悔吝免也。旧说皆不知其故在三四。故鲜有得解者。
  象曰。同人于宗。吝道也。许慎五经异义云。易曰同人于宗吝。言同姓相取。吝道也。按此皆不明易理。不知吝之故何在。而为此穿凿之说。同人二与五。与大有五与二同也。乃大有五应乾。无同姓之嫌。此独曰同姓。尚能通哉。
  九三。伏戎于莽。升其高陵。三岁不兴。巽为伏。为寇盗。(象失传。详焦氏易诂)为草莽。故曰伏戎于莽。乾为山。为陵。(象失传。详焦氏易诂)巽为高。乾为行。故曰升其高陵。乾为岁。离卦数三。故曰三岁。三阳遇阳。得敌。其行塞。故升高不兴也。
  象曰。伏戎于莽。敌刚也。三岁不兴。安行也。敌刚即阳遇阳。安行谓行难。
  九四。乘其墉。弗克攻。吉。巽为墉。四居巽上。故曰乘其墉。乘墉据高。故不能攻之。然此爻不当位。无应予。承乘皆阳。困极矣。爻辞曰吉。则不得其义。象曰困而反则。似亦不得的解。而为此无可奈何之解。独虞翻命四变阴。当位有应。承乘皆阳。人人皆知其吉矣。然四变阴。则巽墉象毁。四居坎上。而谓乘其墉则不合矣。
  象曰。乘其墉。义弗克也。其吉。则困而反则也。则法也。反则。言循分自守也。
  九五。同人先号咷而后笑。大师克相遇。此与屯六二义同。屯二欲上应五而为三四同性之阴所隔。故屯邅不进。然与五为正应。十年乃字。终必合也。同人九五欲应二。而为三四同性之阳所阻。故先号咷。然与二为正应。终必相遇。故后笑。伏震为笑为后。虞翻以互巽为号咷。卦伏坤。故曰师。相遇。谓遇二也。从前不能相遇者。以三四之伏戎为害也。后克而胜之。故与二相遇。
  象曰。同人之先。以中直也。大师相遇。言相克也。端木国瑚曰。同人先天乾二中直。五无应。故号咷。后天离中虚。五得应。故后笑。以先后天解同人之先后。及中直之义。虽未确切。较胜于旧解。
  上九。同人于郊。无悔。居外卦之上。故曰同人于郊。乾为郊。上乘阳无应。远居郊外。旷莫与俦。故曰志未得。伏坤为志。
  象曰。同人于郊。志未得也。  
  大有。元亨。离乾皆居南。故曰大有。与同人义同也。元亨谓五也。五得尊位。故曰元。上下应故曰亨。坤五曰元吉。比五曰元永贞。损五益五鼎五。皆曰元吉。是其证。
  彖曰。大有柔得尊位。大中而上下应之。曰大有。其德刚健而文明。应乎天而时行,是以元亨。五天位二应之。故曰应乎天。离为夏。万物相见。故曰时行。
  象曰。火在天上。大有。君子以遏恶扬善。顺天休命。离为恶人。乾为善。二五相应予。而皆不当位。九二云。有攸往。是二必往五也。二往五是扬善也。二往五则五下居二。是遏恶也。乾为天为命。阴承乾。故曰顺天休命。休。美也。
  初九。无交害。匪咎。艰则无咎。初无应。阳遇阳失类。故无交。无交故无害。然须艰贞自守。方无咎也。
  象曰。大有初九。无交害也。
  九二。大车以载。有攸往。无咎。伏坤为大车为载。按考工记。车人。大车。牛车也。两辕。牛在辕内。凡载物皆用大车。与马车回异。马车皆小车。一辕。两服在左右。专备人乘。若载物必大车也。故曰大车以载。上有应。往则得位。故无咎。
  象曰。大车以载。积中不败也。二得中。承乘皆阳。皆曰积中。乾为实。故为积也。阳上升。故曰大车以载。义则本爻。象则用伏。(庐氏以乾为大车。乾似无此象。)
  九三。公用亨于天子。小人弗克。三为三公。兑为亨。天子谓五。小人谓四。四不中不正。失位无应。故曰小人。三兑体。可受亨于五。然而弗能者。以四亦阳害之也。
  象曰。公用亨于天子。小人害也。
  九四。匪其彭。无咎。释文云。彭。子夏传作旁。虞作尪。云作彭作旁。声字之误。王陶庐云。诸家易俱不作尪。此仲翔故生异说。与先儒为难。按说文云。彭。鼓声也。释名彭旁也。然则彭之旁。音义并同。诗鲁颂以车彭彭。毛传。有力有容也。齐风。行人彭彭。毛传多也。集韵云。强盛也。然则彭之义。为声容盛大无疑。兑为刚鲁。故曰彭。离为文。故曰匪。考工记。且其匪色。注。匪采貌也。少仪。车马之美。匪匪翼翼。注。行而有文也。匪其彭者。言文采之盛大显着也。
  象曰。匪其彭无咎。明辨皙也。明辨皙即释文盛之义。盖离为嘉会为礼。有礼则有文。上下秩然。明辨以哲。故无咎也。
  六五。厥孚交如。威如。吉。孚。信也。五阳全孚于五。故曰交如。离南面向明而治。故曰威如。
  象曰。厥孚交如。信以发志也。威如之吉。易而无备也。五孚于诸阳。得行其志。孚即信。故曰信以发志。伏坎为信为志也。居尊位。人皆敬之。左右咸宜。故不必有所戒备。
  上九。自天佑之。吉无不利。五天位。佑助也。王弼云。余爻皆乘刚。上独履柔。故吉利也。
  象曰。大有上吉。自天佑也。  
  谦亨。君子有终。山本高而在地下。故曰谦。谦不自足也。三承乘皆阴。故曰亨。艮为君子。坤为终。故曰君子有终。谦嗛同。汉书艺文志易之嗛嗛。尹翁归传。温良嗛退。注皆云同谦。嗛不足也。少也。故彖传以盈为对文。
  彖曰。谦亨。天道下济而光明。地道卑而上行。天道亏盈而益谦。地道变盈而流谦。鬼神害盈而福谦。人道恶盈而好谦。谦尊而光。卑而不可踰。君子之终也。艮为天。为光明。(象本易林。实易以艮为天为光明之处甚多。详焦氏易诂。荀爽谓阳来成坎。日月之象。故光明。非。)居下卦。故曰下济。济止也。言一阳止于三而成艮也。艮止也。坤为卑。居上卦。故曰卑而上行。互震为行也。天道亏盈四句。申有终之原理。变毁也。坤为亏。为毁。为害。为恶。为鬼。震为神。(象失传。详焦氏易诂)为人。艮一阳在上。故尊。(艮为官。为君子。人知之。乃为尊又不知。只易林以艮为贵为尊。)而光。卑谓居下卦。虞翻谓三位贱。故卑。非也。卑而不可踰者。艮为山。艮止坎险。故虽卑退。而不能踰越。终获福也。
  象曰。地中有山。谦。君子以捊多益寡。称物平施。捊王弼本作裒。释文云。郑荀董蜀才皆作捋。取也。捊裒音同通用。阳来内故曰益。艮手故曰取。说卦坤为众。故为多。剥下五阴。互三坤。多极矣。今上来益三。居中以界上下。坤为物。下物虽寡。阳来益之。上下物等。故曰称物。坎为平。物称故施平。(虞因艮多节谓艮为多。非。多白眼。多心。多眚。多字若可取象。则巽坎皆可为多。不只艮也。)
  初六。谦谦君子。用涉大川。吉。初临坎水。坎险坎陷。本不易涉。然初居下卦之下。谦而又谦。卑以自牧。故可用以涉此大川。而无不吉也。
  象曰。谦谦君子。卑以自牧也。扬子方言。牧司也。治也。
  六二。鸣谦。贞吉。玉篇。鸣声相命也。震为鸣。二承之。三阳为二友。损。一人行则得其友。是也。诗小雅。嘤其鸣矣。求其友声。言二得承三。遂其所愿。故得意而呜也。二当位。故贞吉。
  象曰。鸣谦贞吉。中心得也。中心得。申鸣谦之故也。卦体坎。坎为中为心。
  九三。劳谦。君子有终。吉。坎为劳卦。故曰劳谦。艮为君子。艮成终。故曰君子有终。
  象曰。劳谦君子。万民服也。三临群阴。坤众故曰万民服。
  六四。无不利。撝谦。释文撝麾同。指撝也。
  象曰。无不利撝谦。不违则也。则谓三。言四顺三。而发撝其谦德也。阴顺阳。故无不利。子夏传撝谦化谦也。盖化于三而不违之也。则纯指三言。各家泛论之。非也。
  六五。不当。句以其邻。利用侵伐。无不利。坤虚故不当。震为邻。为侵伐。以。与也。言五与四顺三以征不服。无不利也。震为威武。故为侵伐为征。李鼎柞谓六五离爻。离为戈兵。故为侵伐。毛奇龄惠栋用之。非也。
  象曰。利用侵伐。征不服也。上六反君道。故曰不服。荀爽谓指五似非。
  上六。鸣谦。利用行师。征邑国。俞樾云。六二鸣谦。传曰中心得。此曰志未得。何相反若是。疑鸣当作冥。与豫升上六同例。按俞说是也。豫上六冥豫。释文云郑读为呜。鸣冥古盖同声相假。犹捊之作裒也。坤为师为邑国。震为征为行。人众势强故利。然以冥谦行之。昧于事情。故难得志。宋襄公是也。
  象曰。呜谦。志未得也。可用行师。征邑国也。上应在三。三坎为志。志未得。言上为四五所阻。应三难也。  
  豫。利建侯行师。雷出地上。得众志行。故豫。豫。和乐也。归藏作分。言震雷上出。与地分离也。又一阳界于五阴之间。使上下分别。与周易义异。震为君。故曰建侯。与屯同义。坤为师。顺以动。故利行师。
  彖曰。豫。刚应而志行。顺以动豫。豫顺以动。故天地如之。而况建侯行师乎。天地以顺动。故日月不过。而四时不忒。圣人以顺动。则刑罚清而民服。豫之时义大矣哉。艮为天。坤为地。艮为日。坎为月。顺故不过不忒。坎为刑罚。坤为民。坤顺故刑罚清而民服。艮为时。震卦数四。故曰四时。坎为圣。(虞氏逸象)李鼎祚以震为圣。非。
  象曰。雷出地奋。豫。先王以作乐崇德。殷荐之上帝。以配祖考。震为乐。为仁德。为帝。为荐。荐进也。殷盛也。艮为祖考。(象失传。只易林知之。实小过六二过其祖。即以艮为祖。详焦氏易诂。)古帝王作乐。皆以象其功德。用以郊天。使祖考配享。雷出地奋。声容象之。故先王取以为法。震为王。
  初六。呜豫。凶。初应四。四震为鸣。故曰鸣豫。爻在此而象在应。如蒙三之金夫。泰二之包巟凭河。及此为易之通例。自此例不明。于是明夷初九之飞及翼。皆以离为象矣。初六得敌。不能应四。故凶。
  象曰。初六鸣豫。志穷凶也。穷者极也。初为二三所隔。应四难。故曰志穷。
  六二。介于石。不终日。贞吉。释文云。介古文作砎。郑古八反。云磨砎也。马作扴。云触小石声。案说文。扴刮也。古黠切。广韵揩扴物也。音戛。揩扴即磨砎。皆触坚不相入之声。又庄子马蹄篇。加之以衡扼。齐之以月题。而马知介倪。陆云介徐古八反。亦音戛。介者触。倪睨同。介倪者。即马因感触月题等物之磨砎。因而睥睨也。是庄子亦以介为触。然则砎扴介音义并同。盖非触坚。不能有磨戛之声。然则介于石即触于石。艮为石。二前遇之。故触于石。易之道。异性为类。同性相敌。二五无应。承乘皆阴。如触于石之不相入。触石不入。故君子见几而作。不俟终日也。旧解诂砎字是。而义则不详。须知砎于石。乃危辞。以形容二之失类。故系云介如石焉。宁用终日。断可识矣。艮为终日。易林大过之艮云。终日至暮。不离其乡。以艮为终日。坎为暮也。夫居中位。而又能危惕自警。故贞吉也。宋翔凤以说文无砎字。有扴。便谓砎为讹字。岂知晋孔坦答刘聪求降书曰。何知几之先觉。砎石之易悟。桓温传。亦曰砎如石所以成务。不止郑作砎也。
  象曰。不终日。贞吉。以中正也。二当位。故中正。
  六三。盱豫。悔。迟有悔。说文。盱。张目也。尔雅。盱忧也。又诗小雅。云何盱矣。郑笺病也。艮为视。(象失传。祇易及易林用之。详焦氏易诂)。坤为病。故曰盱。诸爻独三得承阳。然失位。故睢盱上视。有忧悔也。艮止故迟。有又通。迟有悔者。言迟疑不决。又有悔也。盱豫句。悔一字句。
  象曰。盱豫有悔。位不当也。位不当。释盱豫之故。
  九四。由豫。大有得。勿疑。朋盍簪。盂子。由由然与之偕。注。由由。自得之貌。由豫者。从容和乐也。坎为疑。上下四阴附之。阳遇阴则通。故曰大有得勿疑。阳以阴为朋。盍合也。簪与笄同。所以括发。朋盍簪言群阴归四。有若簪之括发也。臧庸云。象盍簪者。取一阳横贯于五阴之中。可谓观象独深。又杜诗。盍簪喧枥马。言群马絷于一杠之上。故以盍簪为喻。此语解易。可谓明白如昼矣。艮为簪。易林。恒之咸云。簪短带长。以咸艮为簪。复之节语同。亦以节之互艮为簪。凡易林象。无不本于易。子夏传为韩婴作。在汉易为最古。即作簪。故焦氏亦读为簪。与子夏传同。至东汉则多改字,其详皆在焦氏易诂中。(后之人于笄簪括发之形象。茫昧失考。故于易象维妙维肖之朋盍簪三字。皆不知其故。而尤以谓汉以前无簪名者为失考。仪礼簪衣于裳。韩非子周主亡玉簪。李斯谏逐客。宛珠之簪。谓汉以前无者非也。)
  象曰。由豫大有得。志大行也。志谓坎。上下五阴皆孚于四。故曰志大行。
  六五。贞疾。恒不死。坎为疾。震生故曰不死。五以阴柔处尊位。乘刚势逆。故常疾。然久而不死。以处中位也。如齐田得民。姜亦不遽亡也。
  象曰。六五贞疾。乘刚也。恒不死。中未亡也。中未亡之故。以得中故也。
  上六。冥豫。成有渝。无咎。冥昧不事事。功之成者。必渐隳矣。故曰成有渝。然当位。目前虽无大咎。久则祸至。故象曰何可长。
  象曰。冥豫在上。何可长也。何可长。言不足恃。
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 
     
     
      友情链接
    备案号: 苏ICP备11055395号 版权所有: 无锡易学奇门文化信息有限公司
    地址:无锡市西水东城11号1001
    电话:15261667367 电子邮箱 ymxui@sina.com
        苏公网安备 32021102000902号